垃圾腾讯云CDN:从入门到放弃?

我和 瑞典马工虽然在 云数据库 VS DBA 这个议题上针锋相对,但在一点上能达成共识:至少国内的公有云厂商做的是真垃圾。用马工的话来说就是:“阿里云是个工程质量差劲的正经云,但腾讯云是一群业余销售加业务码农玩游戏”。


前因后果

我有个软件托管在 GitHub 上,提供了 1MB 的源码包和 1GB 的离线软件包下载。大陆用户因为 在境内 没法从 GitHub 下载,因此需要有一个境内的下载地址,于是我就用了腾讯云的 COS(对象存储) 与 CDN(内容分发网络)服务。

CDN 的初衷不外乎:1. 加速,2. 省钱。互联网流量费通常是 8毛钱1GB,使用 CDN 流量包可以节省不少流量费打对折。当然,因为 CDN 就是给境内用户专用的。所以我也只买了境内的流量包。一直以来也用的还算可以,直到 2月底,我突然发现,怎么冒出来几笔异常费用。

点进去一看,CDN 收了几百块钱,我还想,难道是哪里渠道带火了下载?于是进入 数据统计分析界面一看,这段时间里,总共软件包也就是 100GB 不到的下载流量,撑死了几十块钱,怎么会我收几百块呢?

点看分析一看好家伙,1TB的访问流量,全是 “境外其他”,什么鬼?

于是,呼出腾讯云客服来:

甩锅 x 1,我们这个 TOP不准,要看日志哈

那我就下载一份日志来看看,究竟是谁吃饱了撑着来爆破。结果,里面一大堆请求连客户端 IP 地址都没有。

甩锅 x 2 ,客服说,这种大概率是被攻击了!好怕怕啊!

这种话术还想忽悠我?不懂行的用户一听”攻击“,说不定就被拐带着跑去买公有云厂商的”高防服务“了。

绕了一圈又等了半个小时,终于告知了我真正的原因,流量费是“预热”扣除的。所以这些没有 “来源IP”的请求终于真相大白了:原来是“监守自盗,贼喊捉贼”,你们自己的系统跑过来爆破俺的流量啊!

工程师电话沟通告知说:我们的 CDN 预热是这样的,所有的 CDN 节点都会来回源请求,所以才有的这两万次请求与 1TB 流量。

听到这样的解释,我都要笑喷了。我为什么买CDN?因为要省对象存储的流量钱。CDN 去刷新预热,这是云厂商自己系统内部的流量,为啥要挂在用户身上付费?但是你刷新预热一下,一下花掉了我直接走对象存储下载一年都用不了的钱。

好吧,就算我们退一万步讲预热要付费,一个合乎工程逻辑的做法是,每个大区域来对象存储回源一次,然后再下发同步到每个终端节点上。付个几倍流量费,我也不会介意的。1GB 的软件花个 10GB 预热一下,客户也不会说什么。

腾讯云 CDN则不然,一个1MB/1GB的软件包预热,每个终端节点直接来请求,产生 1TB 的“预热流量”。八毛钱1GB 流量费,几百块就没了。更滑稽的是,我 CDN 是给大陆用户使用的,墙外用户根本用不着,直接 Github 下载就好了,而这些流量全都跑到“境外”去了,事先买好境内的流量包压根不能抵扣。而腾讯云的文档上也压根没有提及,这些 “预热” 究竟有多大的量和来自哪里。我认为,这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欺诈与恶意引导杀猪盘。比 《云数据库是不是智商税》还要恶劣的多。

所以,一个简简单单的 1MB / 1GB 的软件包要走 CDN 分发,本来可能一天也没几块钱的东西,点一下按钮,大几百块就没了在监控图表上,把内部的流量藏的好好的;在计费逻辑上,把本应免费的内部流量硬塞到用户头上。

CDN预热内部流量也好意思向用户收钱?

几百块钱的成本对我来说不痛不痒,但我作为用户,感觉到智商受到了羞辱。腾讯云提议退一半钱给你好不好?全退给你好不好?我也一分没要,我就是要写一篇文章告诉大家,这个产品做的有多烂多傻逼

阿里云不管怎么样,起码在某些方面我还会表示一下敬意。而腾讯云的表现,实实在在是彻底丢了中国公有云的脸,这么大一厂商,这点事儿都弄不明白就出来做云。也难怪别人会说:

中国没有云计算,有的只是 IDC 2.0

就这个样子出来卖,还是早点洗洗睡吧。


扩展阅读

更多腾讯云的精彩表现,可以欣赏云计算霰弹枪的往期文章:

[1] 腾讯云团队为什么用阿里云的服务名?

[2] 究竟是客户差劲,还是腾讯云差劲?

[3] 腾讯云:从入门到放弃

[4] 腾讯云阿里云做的真的是云计算吗?–从客户成功案例的视角

[5] 本土云厂家究竟在服务谁?

[6] 云计算厂商们,你们辜负了中国的用户

Last modified 2024-05-22: fix structure of zh/cloud (262eacd6)